首页 > 新闻资讯 > 出版知识 > 出版历史知识——官刻

出版历史知识——官刻

2021-09-07 11:37:11   来源:    点击:

所谓官刻,是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是在寺院使用,直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才在宰相

所谓“官刻”,是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是在寺院使用,直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才在宰相冯道主持下由官府刻印《九经》。《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总计22年时间,才完成刊印。《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的,故历史上通常称之为五代监本《九经》。它的刊刻,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刻书数量也很大,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明代国子监分为南京、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等。元代和清代的国子监则很少刻书。

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除上面说到的国子监外,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等都曾刻印图书,其中以兴文署刻本最为著名。明代司礼监的经厂,刻书数量较大;另外,中央政府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都刻书。

清代的武英殿刻书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兴盛一时。武英殿设立了书作与刷印作两个作坊,书作职在界划、托裱等,刷印作职在写样、刊刻、折配、装订等。两个作坊内部又有分工,共有书匠、界划匠、平书匠、刷印匠等80多人。

历代地方官府也刻书。南宋的各地公使库、元代的各路儒学和书院、明代的各藩王府、清代的各官书局等,都在古代地方官刻中享有盛名。

由于财力雄厚,历代官刻本书籍一般书品都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许多大部头的图书,也是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刊印,如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

在内容取向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在校勘质量上,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刻印机构往往有很大不同。以国子监刻书为例,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士人奉之为圭臬;而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故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谬更多。再如,明代的经场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素为后人所诟病,但明代的藩府刻书,则在藏书家中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