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出版知识 > 出版历史知识——古代的图书

出版历史知识——古代的图书

2021-09-03 10:42:51   来源:    点击:

古代图书出版业与今天的出版业有许多不同。古代出版业是出版业的初期阶段,因此图书编撰、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完全形

古代图书出版业与今天的出版业有许多不同。古代出版业是出版业的初期阶段,因此图书编撰、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的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完全形成,作者与编辑合一、印刷与出版合一、印刷与发行合一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古代的刻书机构既是复制机构,也是出版、发行机构。

一、古代的图书

以文字为表达手段的称“书”,以图画为表达手段的称“图”。结绳记事、象形壁画、甲骨文、金文是图书正式出现前的先驱形式,在当时起了图书的作用,但不是正式的图书。有专家认为,正式的图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符号(文字或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二是有一定形式的专用载体,三是有传播各种知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先秦时代出现的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先秦已经正式设置了主管和领导图书事业的机构和职官,孔子等人已开始进行图书的分类工作。两汉之际,简书是图书的主要形态,缣帛是辅行的书写材料,纸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改进为图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汉朝从立国之日起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大集合。刘向父子在国家大量藏书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校书活动,历经20余年,完成了我国综合目录的开创性著作——《别录》与《七略》。

班固将《七略》改编成《艺文志》列入《汉书》,开2000年来史志目录之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帛和纸逐渐代替简书成为主要的书籍形态,此时收集到的图书数量与汉代相比,增长了许多倍。这一时期在图书整理编目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一部类书《皇览》就是在那时纂集而成的。

隋唐之际由于纸和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图书逐渐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图书的数量增加,流通扩大,历朝政府数次的求书活动促使图书第二次大集合。图书典藏较前代有了很大改进,专设的图书机构和职官至此已经成熟。这一时期编纂了一批体制完备、资料丰富的类书,对保存图书资料起了重要作用。有宋以来,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宋代典藏图书主要有国家、私人、书院、寺院四大系统,从官府到民间,刻书蔚然成风,印本逐渐代替了抄本。宋代除了官修目录外,还有不少私人藏书家编目郑樵的《校雠略》开创了目录学研究的先河。纂集图书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就成书于此时。辽、夏、金也都有公私刻书,不仅从宋接受了汉文书籍,还刊行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元代的刻书规模不亚于宋代。

明代的套版多色印刷使图书日益精美,这是继雕版、活字印刷之后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从明代起,图书的装帧也逐渐改用线装。明清两代在大型类书、丛书方面的成就超越前朝,《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重要标志。清代纂修《四库全书》促使中国图书第三次大集合。

统计,我国从先秦到清末共出书约181755部据(种),其中先秦两汉时期约2133部(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约10654部(种),隋唐五代之际约10806部(种),宋代约11519部(种),辽夏金元约5970部(种),明代约14024部(种),清代约126649部(种)。截至1450年(谷登堡印刷术发明前),我国生产的图书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居于首位,我国的出书总数(45315种)也大于整个欧洲的出书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