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出版知识 > 出版历史知识——套版印刷

出版历史知识——套版印刷

2021-09-01 14:52:09   来源:    点击:

要在同一书页上印两种以上的颜色,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称为涂版或套色;二是将同一版面有不同颜色要求的

要在同一书页上印两种以上的颜色,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称为“涂版”或“套色”;二是将同一版面有不同颜色要求的部分,分别刻版、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称为“套版”或“套印”。套版由涂版发展而来使版面分色更清晰、表现更细腻。

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是我国继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之后,对世界印刷技术的又一重大贡献。

关于套版印刷发明的时代,学术界有宋、元、明诸说,而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雕版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套版印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另外,明代批点古书的风气盛行,也有力地促进了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明代使用套版印刷术刻印书籍,最负盛名者为吴兴(今浙江湖州)闵氏(以闵齐伋最为有名)和凌氏(以凌濛初最为有名)。据近人陶湘的不完全统计,闵凌两家共刻印套版书籍117部,计145种。

套版印刷在清代继续发展,尤其是在清代前期,宫廷内府应用套版印制了不少质量较高的书籍。

在吴兴凌、闵两家大量出版套印本的同时,版画艺术也在徽州(今安徽黄山、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与江西婺源一带)、南京、福建建阳等地蓬勃兴起。明代弘治以后,特别是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年),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为了扩大销路,这些书都附有木刻插图,风格各异,争奇斗艳,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这主要是由于徽州产墨,很多刻工原来就是雕刻墨模的匠人。此时,除了小说、戏曲书有插图外,还涌现了一批以图为主的绘画教学范本和供人欣赏的版画集,如《集雅斋画谱》《诗余画谱》等。绘画雕版和印刷技术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彩色版画套印术,并进步创造出更复杂的恒版。

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一块的小木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画图。这样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乎与原作无异。饾版之得名,是因其形似“饾钉”(一种五色小饼)。与饾版技术配套的,还有“拱花”技术。拱花技术是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办法,与现代凹凸印刷的效果很相似,富有立体感,适用于印制鸟类羽毛和行云流水。

用饾版和拱花技术印刷的书籍,有明末书画家胡正言主持刊行的《十竹斋画谱》、颜继祖编印出版的《萝轩变古笺谱》。至清代,有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南京出版的《芥子园画谱》。

饾版这种古老的印刷技术,后人称作“木版水印”,作为种传统工艺,至今仍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