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印章起源很早,河南安阳曾出土一枚商代青铜阳文印章。自汉代起,士大夫无不使用印章。自汉代起,士大夫无不使用印章。印章上雕刻姓名
中国的印章起源很早,河南安阳曾出土一枚商代青铜阳文印章。自汉代起,士大夫无不使用印章。自汉代起,士大夫无不使用印章。印章上雕刻姓名或官职,文字或为阴文,或为阳文;将章上文字印在封泥或纸上,最初作符信之用。后来,印章用途扩大。葛洪《抱朴子·登涉篇》记载道教徒用木章复制符咒,其中一枚2寸枣木章上的图案,近似一幅版画;一枚4寸木章刻有120字,篇幅几近短文南齐时曾有在经书上印千佛像的习惯。印千佛像的方法,是先刻佛像之章,再用章捺印。在敦煌石室经卷中,有人见过背后印千佛像的“南齐书经”。“南齐书经”捺印千佛像是5世纪的事,南齐之后,捺印佛像更成风气。用木印这种方式可以复制文字和图像,因此,这种技术与雕版印刷已相当接近。
拓石也称拓印。是将碑石上的文字用纸墨捶拓下来。拓石产生的复制品,就是拓片、拓本,古代称“打本”“脱本”等。金石学家马衡认为:“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汉魏石经有着经学与书法的双重价值,因此很早就有了石经拓本。南北朝经久不衰的书法热,推动了拓石普及。梁代阮孝绪《七录》中已著录汉魏石经拓本。《隋书·经籍志》又著录汉魏石经与秦皇刻石拓本。目录学著作不断著录拓本,说明拓石之法唐以前已趋普及。拓石与雕版印刷都是复制技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碑刻是阴文、正书、用石板,雕版是阳文、反书、用木板拓石的方法是先覆纸于碑面,然后用墨在纸上捶拓;雕版印的方法是先在版上刷墨,然后覆纸将墨色刷印纸上。由此可知,拓石与雕版印刷都以纸的应用为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复制方式上十分相似。南京所存梁简文帝萧纲陵前神道碑,刻于6世纪0年代。碑的正面是阴文正体,反面是阴文反体,如在面墨,然后覆纸捶拓,阴文反体即成黑底白字的正文拓片,其原理已接近雕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