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是出版技术发展过程中一项历史性的重大进步,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纸发明前,埃及人用纸莎草、巴比伦人用泥版、欧洲人用
纸的发明是出版技术发展过程中一项历史性的重大进步,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纸发明前,埃及人用纸莎草、巴比伦人用泥版、欧洲人用小山羊皮等作为书写材料,这些材料与前述甲骨、青铜器、石头、竹木、缣帛等中国的文献载体一样,都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寻找理想的书写材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纸的发明就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纸的发明
据考古发掘,西汉时期已有纸。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199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8次在新疆、甘肃、陕西考占发现了早期古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汉墓葬出土的古纸是公元前176一前141年的,纸质薄软,有文字并绘有地图。1990年甘肃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出土的古纸,是公元8-23年的,也写有文字,且纸质较好,有帘纹。从出土占纸的质地分析,它已是植物纤维纸。但纸作为一种新的文献载体要得到广泛使用,必须具备成熟的工艺制作手段和标准,能够达到稳定的质量和形成大批量的生产。因此,发明造纸新工艺就成为历史的需要。
2.蔡伦造纸及其贡献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撰《后汉书·蔡伦传》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段文字是中国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文献记载。根据考古结论,蔡伦以前已经有纸,然而蔡伦在中国造纸史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他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创造了套完整的生产新工艺,为纸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第二,他主持开发了以楮树皮等造纸的技术,这是重大技术创新,扩大了原料来源,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蔡伦作为中国发明造纸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
3.纸的推广应用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简书发展到纸书,这是书籍载体的重大进步,对文化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简策流通困难,造先秦著作多以单篇流传。随着纸书取代简书,文人用纸写信、抄书。到建安末年,作者开始将自己的单篇作品结成文集,如曹植、曹不曾将自已的诗赋编为一集,赠送他人;曹不还将徐陈琳、应玚、刘桢四人作品,分别编成文集行世。魏晋文人使用纸书的情形更加普遍。纸作为一种新型书籍载体,促进了建安文学与魏晋学术的繁荣。
纸的产生,也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带入了新的境界,并对汉字字体的变化产生影响。汉末的“章草”发展成为“今草”魏晋时带有楷书笔意的楷隶体,都与纸的应用和笔的改善有关。
可以想见,在一根狭长的竹简上,是难以肆意流畅书写的。
随着纸张产量增加,纸书逐渐普及。民间拥有的书籍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寒士有机会读书学习,文化教育不断普及为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4.造纸术向域外的传播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很快传入东亚周边国家。汉末动乱之际,有大批中国人到越南北部避难,带去了中国书卷与造纸术。
西晋太康六年(285年),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等书卷带到日本。朝鲜半岛有中国纸书,当在太康六年之前。南北朝时,中国书籍与纸件书法不断流入朝鲜半岛,数量很多,据《北史》记载,有五经、三史、《三国志》等。中国造纸术大约在4世纪传人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人日本。唐以后,朝鲜产的“高丽纸”与日本产的“和纸”在中国也很有名。通过频繁的友好交往,中国与邻国分享着造纸术带来的文化成果自汉开始,西域与内地交流频繁。造纸术向西方传播,都是通过西域与丝绸之路,先到达中亚与西亚诸国,然后再到北非与欧洲各国。与东亚诸国相比,中亚、西亚与中国的交流历来很少,欧洲则更少。中国纸经西域流传到中亚,最早大概是在4世纪,数量不会很多。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唐军与大食国(当时西亚大国)再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激战,部分唐军战败被俘,其中也有造纸工匠。大食人就是向中国战俘学习造纸的。从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用中国技术造纸,取代昂贵的羊皮纸。欧洲则从12世纪开始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