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出版知识 > 出版历史知识——文献物质载体的演变

出版历史知识——文献物质载体的演变

2021-08-25 10:28:30   来源:    点击:

在文字产生与演变的同时,文献的物质载体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考古发掘看,纸发明以前用以承载文字信息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

在文字产生与演变的同时,文献的物质载体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

从考古发掘看,纸发明以前用以承载文字信息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与缣帛等。

1.甲骨

甲骨是指龟甲与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殷人用甲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姓名、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甲骨上,有的还把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内容最多的有近百字。学者把这种记录称为“卜辞”,记录卜辞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卜辞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祖先鬼神祭祀、气候天象、年成、凶吉、征伐、田猎游玩、疾病梦境、妇女生育等。

2.青铜器

我国的青铜器制作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黄河流域就已开始。由考古获知,从公元前14世纪晚期起,古人就在青铜器上刻字。最初仅刻各类符号,后有刻上自己的名字或纪念性文字以说明制作器物的原因和用途等。用作祭礼的青铜器成为政权和礼治的象征,一些需要永久保存的重要文献和对重大事件的记载便被铸镌在上面,字数也由少到多。目前已知文字最多的青铜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有497字。

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或“铜器铭文”,其中钟鼎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流行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

铭文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由于钟鼎彝器具有陈列、展示的作用,其铭文也有了某种“公示”的意义。如春秋时,郑国于鲁昭公六年(前536年)、晋国于鲁昭公二十九(前513年)年,将法律条文铸镌在铜鼎上,称为“刑鼎”或“刑书”。

3.石头

早在春秋战国时,《墨子》中已有“偻于金石”的记载。

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发现的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侯马盟书”,以玉石片(绝大多数被打磨成圭形)为材料,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上面。现发掘出土的计有5000余件,其中形体基本完整、字迹比较清楚的有656件,每件最少10余字,最多达200余字。

刻有文字、图案的石头通称“石刻”。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篇石刻文字是东周秦国的石鼓文。石鼓共有10个,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

时至汉代,石刻的使用更为广泛,并产生了“石经”这种文献传播的方式。石经是指刻在石上或摩崖上的儒家经典。最为世人所熟悉的有初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的“意平石经”又称“一体石经”(因只用隶书一种字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其后,魏正始二年(241年)又用三种字体刻《尚书》《春秋》于石。这就是“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佛经石刻中最为著名的是存于北京房山云居寺的“房山石经”,始刻于隋代而终于明代,计刻佛经1025种,900多部,3000多卷,总计15061石。房山石经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石经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物,但已具有出版传播的题义;东汉蔡、李巡在刻经时所做的校订经籍文字的工作,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编辑工作的成分。

4.简牍

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指加工成细长条可供书写的竹片、木片。竹片称作“简”,木片称为“,把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册)。简一般宽约0.5厘米,可抄写一行字。可抄两行字的简使用较少。牍比简宽,呈版状简牍的原材料往往因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取材不一,如南方多用竹简,而敦煌、居延汉代烽燧遗址出上的都是木牍。

简一般长23厘米,相当于汉尺1尺。简面上端空白处称“天头”,下端空白处称“地脚”,中间是书写面,以“栏界”与天头地脚分隔。简策的开头,常有两根不写字的空白简,称“赘简或“首简”,用以保护后面的文字。书写完毕的简策,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心,向前卷起,然后用带子将卷轴系好,以免散脱并便于携带和存放。

简牍在东周至魏晋间(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得到广泛使用,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有240多支、6600多字,为墨书篆体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

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价格低廉而成为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因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版面有版框、行款、天头地脚。此外,书之称“卷”“册”,以及书业中的“杀青”“牍”“版图”“书札”“篇籍”等行话,都与简牍相关。

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蚕丝织造丝绸的国家,但将缣帛用于书写而成为帛书,则应该是在丝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

从文献记载看,缣帛与简牍常并称“竹帛”,故当在同期流行。丝织品有“帛”“缯”“维”“素”等名称,因而帛书也有“缯书”“缣书”“素书”等称谓。

帛书的出现是书籍载体的一次重大变化。缣帛质地轻薄柔软,易于着墨书写,易于携带收藏,便于阅览,克服了简牍体积大、分量重、不便携带展读等缺点;且缣帛幅面较大,较之竹简更适宜绘画制图。但绯帛价格较贵,故无法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完整帛书,是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

帛书在书籍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载体已不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原始材料,而是人工制造的编织物。这种具有良好质地的书写材料,启发人们去寻找更价廉物美的替代物,最终导致了纸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