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出版知识 > 出版历史知识——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出版历史知识——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2021-08-24 10:50:57   来源:    点击:

出版活动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文字、文献载体、传播技术及思想认识和精神文化的进步,影响着出版活动的发展;而出版的进步,

出版活动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文字、文献载体、传播技术及思想认识和精神文化的进步,影响着出版活动的发展;而出版的进步,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学习中国出版历史知识,应对上述诸要素在各历史阶段的状况和影响有基本的了解。因此,本章从作为出版活动形成主要条件之一的文字开始,讲述中国出版历史的一些主要知识。

中国的历史是由生活在华夏广袤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既有汉文的,也有维吾尔文、藏文、壮文、蒙古文西夏文和满文的等等。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据考证,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美洲玛雅人的玛雅文字、中国的汉字等都是公认的曾经记录和传承文明的古老文字。其中,汉字是唯一延续至今并仍在使用的文字,从目前所知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对于汉字的起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战国年间有仓额造字的传说,《世本·作篇》说黄帝使仓颜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路这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上述记载反映了上古先民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到创造图画式原始文字的过程。考古发现也对汉字在这个萌芽时期的特征有所证明。20世纪中期,在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及附近临潼姜寨发现的陶器上,刻有记事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大汶口两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尊上,刻画有4个具有象形文字特征的符号。1992年,山东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发现一件刻字陶片,有文字5行11字。据考古专家和古文字学家鉴定,这是龙山文化陶书,距今约有4200年。迄今所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文字,则是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其中约2000个已可识别。

继甲骨文之后,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还有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书。金文和甲骨文一样因载体而得名。甲骨文有相当一部分字的形体尚未完全定型,金文则因铭刻时代不同而形体相异:商代的类似甲骨文,战国末年的则近于小篆。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主要流行于西周末年至秦统一前。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造成各国间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取大篆稍加整理简化,创立小篆(又名秦篆)。篆形体简单,结构整齐,写法规范。“书同文”对于华夏民族的统一、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隶书是秦时源于民间的字体,已完全脱离了困图画的性质,使汉字更为简洁,更趋大众化,真正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隶书在汉代继续演变,到东汉中期出现的八分书,已与书比较接近,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象。后在八分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以钟繇所书之字为代表的“真书”,即槿书,也称“正书”。自从楷书出现之后,汉字的字体趋于基本稳定。楷书沿用至今,在历史上与书籍复制的关系最为密切。

成熟、系统、简洁、实用、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是书籍编辑出版的最基本条件。这个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不断出现的古代字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过程的发展轨迹,也为汉字体系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